網站運營模式(好的社群運營)

如今,大傢都開始做社群,但怎樣的社群才能夠讓大傢自傳播起來,建立更好的聯絡呢?作者利用提升“網絡聚類系數”的方式,讓用戶與用戶做朋友,按照這個思路做社群,社群才是緊密互聯的網絡。對社群運營苦惱的你,不妨試試這個方法。做社群的,你不要光是想著跟用戶做朋友,而是要讓用戶和用戶之間成為朋友。按照這個思路做社群,社群才是緊密互聯的網絡。01 什麼是“網絡”?網絡實際上是通過點和線構成的。如果我們可以從任何一個點,到達任何其他的點,就叫“網絡”。《模型思維》這本書第10章裡面,提到6種“網絡模型”。很有意思的是,這6個模型裡面,隻有中心輻射網絡,因為除瞭中心點之外,點與點之間都不彼此連接,所以這個網絡的“聚類系數”是0。02 什麼是“聚類系數”?“聚類系數”體現一個網絡裡面,點與點之間相互連接的“密度”、信息通暢程度、關系的穩固程度、以及“粘性”。假設你的社群裡有3個人,這3個人可以組成3條不重復的關系線(1+2=3),如果在這3條線當中,隻有群主認識另外2個人,也就是說隻有2條關系線是“互為朋友關系”,那麼這個社群的聚類系數就是2/3。假設你的社群裡面有10個人,這10個人可以組成45條不重復的關系線(1+2+3+…+9),如果在這45條線中,隻有15條“互為朋友”的關系線,那麼這個社群的聚類系數就隻有1/3。假如你做社群,隻考慮跟用戶做朋友,而不會考慮讓用戶跟用戶之間做朋友——你的社群就是“中心輻射型”社群,“聚類系數”為0,社群的粘性自然就低。中心輻射型社群是一個能量發射的形狀,就正如很多自嗨型社群一樣,品牌方把很多人通過某種利益機制,拉到瞭社群裡,隻是為瞭讓大傢聽聽他的廣播,就像一個大喇叭一樣,聲音發出去瞭,卻沒有回應。而地理網絡社群則相反,他們點與點之間相連,整個社群就擰成瞭一股繩。兩者對比如下圖。03 那什麼是“高粘性”的社群網絡模型?上面這張圖所展示的地理網絡模型,因為每個點,都能連接到位於它右側和左側的相鄰兩個點,所以聚類系數為1/2。假設你要組織一個相似的社群,你可以這麼做——思路一:互聯讓每個人至少“觸達”2個人(connect)。通過某種機制,讓每一個小夥伴,都能夠主動去觸達至少2位小夥伴所發佈的言論、作業、打卡、自我介紹,並且給出點評或反饋。這個機制可以是:隨機抽簽點評某人(比如截動圖的形式抽簽)、輪值點評官制度、點評得積分、把作業設置為相互點評等手段。還可以通過表單、接龍、問卷的形式,提前收集大傢對於某個話題的思考,再通過圓桌討論會的形式來展示彼此的“思想”,增加相互“看見”的機會。比如前段時間,我參加瞭某社區的訓練營,每一天的作業都會放到一個公開可編輯的文檔裡面,大傢把自己的作業鏈接放進去之後就會自主去點評其他同學的作業,這種相互交流的感覺,真的很棒,也會激勵自己做得更好。思路二:共創讓每個人至少跟2個人合作(cowork)。通過劃分小組+輪崗學習引路人的方式,讓每一個小夥伴都至少能與兩個小夥伴合作,一同完成某個任務,如果能進行組隊PK,小組內部的凝聚力又會大大增強。也可以通過雙師制度,既有班主任牽頭,又有科代表跟進小組目標達成。比如:之前我參加某社區的訓練營,運營官組織瞭2個組的學習坊活動,讓每個組的組長各自牽頭,在2天的時間內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運營官還通過組織分組PK的方式,讓兩個隊伍分別做匯報+互評,這就讓大傢有瞭共同協作、相互學習的感覺,匯報結束後,彼此私底下的交流也多瞭起來~其實,抖音、B站上面常見的線上社交玩法也屬於這類,讓Up主之間合作創作,比如共同出鏡、共同基於特定道具/模板進行合拍,或者共同基於特定主題進行二次創作(片段混剪、高能解說、二創表情包/配音/模仿)。思路三:共生讓每個人至少“有效”鏈接2個人(commensalism)讓其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夠認識或鏈接到至少2個小夥伴,並且變成現實生活中的人脈關系。這種夥伴關系不是靠搭建一個校友會,或者搭建一個所謂的資源對接群就可以解決的。而是要讓每個人把自己覺得有價值的東西分享出來通過持續引導這種有價值的分享,讓每個人看見每個人的價值。比如我也有做一個學習自驅打卡社群,我所需要做的,隻是培養一個讓大傢願意主動分享的環境。分享的主題包括:特定主題的物品、場景、計劃、觀點;基於特定目標的成長記錄;其他門檻極低的內容:比如隨手拍今天看到的日落。隻要大傢願意都把自己學到的精華的內容,通過簡潔+口語化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每個人就可以很快速get到各自學習到的東西,並且為自己所用。接下來,有意思的事情才會發生。當群裡小夥伴看到另外一個人發的打卡的內容,自己看不懂的地方,就會主動提問,或者說出自己的啟發點,相互切磋、學習成長。長此以往,大傢就形成瞭這種相互學習的夥伴關系,也就成為瞭真正意義上的人脈,而不是簡單的表層關系。這種社群關系,背後的價值觀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為瞭社群的長期穩定性,還應當註意避免:超級巨頭的出現。如果你的社群裡面,隻有那麼1個人,ta特別強眼,能夠去連接非常多的線,那麼就容易形成一個局部中心輻射式模型。一旦這個人離開瞭社群,對於網絡穩固性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要培養相對平等的社群關系。社群人員應該多多留意,抓足夠多的群內的KOC來做主題分享(語音/視頻/直播講座),也要註意給社群的核心成員表達尊重(比如把優質的UGC內容做成書簽,社群裡面擲骰子送盲盒獎品等),不一定非要是什麼大咖,隻要有“價值”,就值得被大傢看見。品牌方跟其他社群夥伴,也應該是平等關系。品牌方要願意把自己放在一個跟所有人平等的位置,傾聽大傢的想法。說白瞭,是以一種放低姿態地組織社區活動,希望讓大傢玩得開心的服務之心去做。比如永璞咖啡的社群,我加瞭之後幾乎每天去看消息,因為品牌方給人的感覺就特別棒。他們不會去強硬推廣一個活動,而是把活動發到群裡瞭之後,看到大傢沒有什麼反饋,會自己主動調整,詢問每個人對於這個活動的意見,並且虛心聽取建議,修改成讓大傢覺得舒服的活動玩法。如果大傢不想在朋友圈裡面發消息,他們就直接改成瞭在小紅書裡面做活動。04 總結社群的“聚類系數”,受哪些關鍵因素影響?1. 社群的人數你有瞭足夠多的點,才可以連接足夠多的線。2. 社群的組織方式當你有瞭足夠多連接點的方式,才可以把這些點都串起來,包括3種連接方式,分別是相互點評+反饋,分組PK+建立共同目標 ,引導持續產生有價值的分享+互促成長的夥伴關系。3. 社群成員的相對平等關系盡量讓每一個人都足夠亮眼,可以吸引到他人去產生關系鏈接。並且,要非常註意的是,品牌方也不可以成為那個特別亮眼的點,而是要通過傾聽、尊重、共創的方式,盡可能讓每一個人都成為這個社群的舞臺成員。商業如此,生活亦如此。從“聚類系數”的角度去看,如果你把“自己”當做這個世界的中心,你的社交“聚類系數”為0。如果你有意識地跟周圍的人產生連接,並且讓周圍的朋友也相互交換價值,就會聚集起來更大的能量,正如——“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4. 情感聯系尤其是在線上社群,大傢更多地是通過“圖文”的方式產生連接。那麼,社群運營人員,要如何通過語言、表情包的方式,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呢?方式1:聊天過程中,設置傳播話題點(熱點、埋梗、經典元素),激發大傢對於“話題點”的聊天欲望。比如某社群裡面,運營人員把每天學習到凌晨,連續七天都在學習的人比喻為“零零七”戰神,借助007來類比群裡的小夥伴,大傢看到也會覺得很想去回應。方式2:模擬線下的場景化表達。無論什麼事情都可以類比成為線下的“某個場景”,並用“場景化”文字描述+社群專屬表情包來傳遞這個場景。比如某社區做的“野生夜店”互動話題,實際上就是讓大傢在群裡聊聊彼此的故事,但是借助“場景化”的表達,說故事的氛圍感就會拉升起來。再比如我做的學習社群,每個月的學習小分隊的目標確定後,通過船長開船出海、離港等比喻方式,提升大傢的興趣度。再通過更改群名的方式,通過醒目的群狀態,提高目標的聚焦程度。方式3:通過相互吐槽、拍一拍、互贈禮物、相互表揚/感恩、復讀機(引導群友統一回復)、紅包接力賽、小遊戲等互動方式,增強“開心”、“溫情”的情感連接。可以在話題裡,增加傢人、萌寵、懷舊、鬼畜等相關元素設計。也可以設置社群專屬的節日(開營儀式不算),這個節日必須足夠有溫度+有品牌標簽,讓大傢都能在這一天享有社群的專屬儀式感。我做的學習自驅打卡社群,則是讓大傢固定在每個月的最後一天,以文字形式,在群裡發出年度目標的月度復盤報告。社群裡有瞭積極的情感互動,不管是愛、知識、真理、智慧,還是美的能量。即便社群解散瞭,留在記憶裡的,滿屏皆為人性之光。本文由 @野馬范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本文出自快速备案,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s://kuaisubeian.cc/48397.html

kuaisube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