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之一)弘扬“三海”精神 服务国家战略青岛检验检疫局局长 李凤贵青岛是山东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和我国重要的海洋科研基地,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战略布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承担着构建核心区和先导区的任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青岛检验检疫局党组及时转变工作思路,主动融入经济发展大局,将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列入局“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了“强基础、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全面建设法治质检、科技质检、和谐质检,为促进青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工作目标。为增强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全局大力弘扬三海精神(大海般的胸怀、大海般的底蕴、大海般的激情),号召全体干部职工勇站前排、敢于担当,努力实现“两出一不出”(出经验、出人才,不出问题)及“两前一先”(走在两个系统前列,争先创优)。为增强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专门成立了“促发展”课题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及配档表,积极开展探讨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制定服务措施。坚持把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出台服务保障措施,优化通关环境,提高工作效能,促进青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一是积极出台新举措,全力支持地方“转方式、调结构”。按照建设蓝色经济区战略部署,重点在“促进出口企业转方式、调结构,创新出口商品监管模式,提升检验检疫工作有效性,确保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等四个方面推出16项新举措。二是大力开展“三个一百工程”建设,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支持青岛市家电电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七大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四个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项目。与海尔、海信等重点出口企业建立高层对话机制和“一厂一策,一对一”帮扶机制,帮助青岛市全力打造“品牌之都”。三是积极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积极帮助企业向国外申诉不实通报,挽回巨额经济损失,得到青岛市政府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建立了学习培训、检验检疫管理、主动服务、模拟演练四个“常态化”迎检机制,使辖区企业应对国外官方检查有了底气,也为检验检疫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四是积极做好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工作。围绕青岛市打造“帆船之都”的城市发展战略,积极做好检验检疫和服务保障工作;围绕青岛邮轮经济发展战略,采取随船检疫工作法,安排人员提前登轮,在邮轮航行期间实施检疫查验和卫生监督,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旅客快速通关;全力保障青岛国际啤酒节、国际海洋节、海军节等大型节会活动,实行24小时守候服务,随到随检,既保证了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又缩短了通关时间。紧紧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创新工作模式。注重抓工作方法的创新、监管模式的创新、科研工作的创新,把创新作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一种抓落实的科学方法。一是多领域推进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指导莱西市获得第一批“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称号,在即墨市、平度市、胶州市先后建立了出口纺织服装服饰、出口汽车零配件、出口木制品和出口马铃薯安全监管示范区。通过加强各类示范区建设,对出口企业实行区域化、正规化、标准化管理,促进了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二是多形式加强政策宣传和技术指导。采用移动飞信、网上微博、宣讲会等形式,加强政策法规培训,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各种优惠政策,使企业获得最大实惠。三是新机制帮助更多企业获得国外注册。通过建立和完善“四个常态化”迎检机制,指导企业做好国外官方检查和考察迎检工作,使更多出口产品获得国外市场“通行证”。四是新举措广开服务之门。在进出口业务量相对集中的即墨、胶州筹建办事机构,打造出口企业在家门口报检报验的服务新格局。五是新模式推进大通关建设。实施“全省一个大通关地”、“无纸化”通关模式,为辖区1800家出口企业开通全省“绿色通道”,为辖区106家诚信度好、质量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开通全国“绿色通道”。紧紧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开展合作交流。注重把工作规划与中央、国家质检总局和山东检验检疫局的部署相结合,把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借力、借势融入大局。一是加强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合作。先后与13个区市、部门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与技术监督、环保、卫生等部门在质量状况分析、监督抽查、专项整治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合作,形成联合执法、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强与辖区出口企业交流。与海尔、海信等大型龙头企业建立了对话交流机制;积极开展“大调研、大走访”活动,今年以来党组成员考察了辖区所有一线岗位,获取了大量真实、生鲜的一手信息资料,解决了许多重点难点问题。三是加强“检检、关检、边检”等口岸单位合作。与海关、边防等单位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与国家质检总局、山东局有关部门建立了“三级联动”工作机制,与新疆检验检疫局等内陆局建立了协作关系,实现了源头监管、产地证签发等方面的工作联动,有力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为海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威海检验检疫局局长 商振海“全系统要紧密围绕地方党委政府在区域发展中最关心的问题,发挥质检优势,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效服务。”这是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半年工作总结会议上针对“促发展”问题所提出的要求。威海检验检疫局紧紧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抢抓机遇,找准位置,突出特色,积极促进威海市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不断提升区域竞争力。威海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的骨干城市,三面环海,拥有近千公里海岸线,海产资源丰富,海产品产量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在山东水产品出口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威海检验检疫局着力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有效提升了威海出口水产品的质量水平,得到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高度评价。今年,威海市被山东省政府评为首个“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以此为契机,威海局进一步提升对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科学内涵及其管理机制的理解,将之作为服务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产品无公害、出口无障碍”为目标,在水产品养殖、加工等各个环节,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努力打响威海无公害品牌。抓教育培训。围绕《初级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要求》国家标准的宣传与培训工作,有步骤、有重点、分层次地开展质量安全体系、政策法规宣讲,进一步提高了出口企业、养殖户的质量安全意识。抓全过程监管。建立“三个三”检验监管模式,根据企业的日常管理、自检自控体系、人员素质和产品质量等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对不同的产品,根据出口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结合国内外检验检疫动态,进行风险分析。建立投入品备案和准入制度,要求所有化学投入品必须来自于正规生产厂家,注册登记养殖场/中转场不得存放或使用违禁化学品。建立出口企业诚信档案和产品质量信用记录,定期评价、发布企业质量安全诚信信息。抓宣传推介。积极参与承办2011年威海国际食品博览会,并且利用商务部出口农产品质量提升经验交流会、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展示会在威召开的有利时机,向国内外同行、媒体宣传威海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成果,树立和巩固威海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城市的良好形象。通过采取上述措施,示范区的作用进一步突显。今年以来,威海口岸共出口水产品4.3亿美元,同比增长39%,实现国外农兽药残留“零通报”。其中,出口章鱼等活水生动物9177万美元,同比增长25.4%,占山东口岸出口活水生动物的90%以上。此外,出口水产品饲料910吨,货值183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71.2%和14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从事技术执法工作的检验检疫部门而言,要确保把关的有效性,过硬的实验室检测实力就是最好的“利器”。2010年12月,威海局国家级水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质检总局验收,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海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为突出实验室的区域特色,使之为促进“蓝区”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威海局先后投入300多万元购置相关检测设备,加大人员培训力度,申请设立了“山东检验检疫局水产品检测岗位培训实习基地”,开展了400多项水产品检测项目,参加国内外水产品能力验证4次,组织了1次认可委的水产品中兽药残留的能力验证活动,积极开展科研攻关,《水产养殖环境中海洋细菌琼胶酶的研究和应用》通过山东省青年基金项目审定,获山东检验检疫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目前,威海局已能满足绝大多数水产品检测要求。由于在本地就能完成所有检测项目,企业出口成本大幅降低。与此同时,以威海市政府依托威海局技术中心成立的农副产品检测中心为平台,帮助地方政府建设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今年以来,共抽取来自地方有关部门的鱼、虾、鲍鱼、扇贝、海带等样品186批,完成1264个检测项目,为政府部门执法把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特别是在应对网上热炒的“海参掺假”事件的过程中,从源头抓起,全面调查了威海市海参苗种用药情况,并派出专人与工商、质监、海洋渔业等部门联合执法,对海参的生产、养殖及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抽样检测,共抽取海参样品150批,检测呋喃四项、孔雀石绿、氯霉素、蛋白质等项目1166个,为威海海参产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率先实现中韩陆海联运。威海是中国大陆沿海距韩国最近的城市,对韩经贸往来十分密切,素有“中韩贸易桥头堡”之称。近几年威海对韩贸易中,鲜活水产品出口发展尤其迅猛,辽宁、浙江、江苏、河北以及山东本地的鲜活水产品均在威海集中,威海已成为全国性的对韩鲜活水产品集散地。但是,通过集装箱运送活鱼要经过多次倒箱、翻箱,导致活鱼成活率低,经济损失较大。2010年12月21日,威海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项目试点工作。该项目是中韩两国领导人商定的重大合作项目,是一种运输车辆装载的集装箱货物利用滚装渡轮进入对方境内后,不需要卸载换乘对方国家的运输工具,而由原车直接将集装箱货物运送到目的地的运输方式。以鲜活水产品为例,通过整车物流运输,货物直达目的地,活鱼成活率可提高至98%~99%。威海局为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安排专人与地方政府和相关船公司沟通协作;指导港方规划建设了实施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项目客滚直航码头的检验检疫基础设施和联管通道检验检疫设施;协助山东检验检疫局制定了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项目检验检疫监管工作流程及管理办法。自中韩陆海联运业务开展以来,威海局共检验检疫进出境车辆128台次;进口货物64吨,货值60万美元;出口货物378吨,货值346万美元。陆海多式联运、汽车“门对门”服务的新型物流通道已初步显现出其便捷、经济的特点,整个运输过程比过去的集装箱运输减少了2~3次装卸,缩短了4~8小时,每箱次节省装卸运输费50~80美元。目前,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业已成为中韩间定期班轮的运输方式之一,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凭“蓝”而立 知难奋进日照检验检疫局局长 朱纪友“山海雄观、鱼盐利饶、钟灵毓秀、代多伟人”,日照——一个毗邻黄海的美丽城市,自古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著称。进入21世纪的第十个年头,这座古老的城市在黎明中被一个蓝色的梦想唤醒,日照作为“三组团”重要一环,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机遇。日照检验检疫局高度重视国家蓝色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以服务蓝色经济发展、壮大地区经济优势为己任,充分发挥国门蓝盾职能优势,为蓝色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提速增效。凭蓝而立,促进沿海出口水产品深加工行业健康发展。积极促进贻贝养殖行业发展,小贻贝变大产业。积极动员政府、企业、农户各方力量抓质量,撰写了《日照市贻贝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建议地方政府推动建立出口贻贝质量安全示范区,打造高端贻贝产品养殖基地和加工出口基地,培育日照出口贻贝地方品牌,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社会认可度。日照市委书记杨军、市委副书记孙海亭、副市长刘西良等领导同志先后作出批示,将出口贻贝示范区建设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12月6日,日照市出口贻贝协会成立大会成功召开,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玉佩、市政府副市长万同亲自出席会议并为协会成立揭牌,市商务局、海洋渔业局等市直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了会议。2011年,日照贻贝生产总量预计可达50万吨,可出口创汇800万美元,直接经济产值12亿元人民币,总产值超过25亿元,4000多失海、失地农民从中受益。积极促进星鳗产品加工出口,星鳗鱼出特色。近年来,受资源过度开发、生产成本上扬和无序竞争影响,连续数年出现产品质量不良信息反馈,日照星鳗产品出口遭遇严重危机。日照局经过深入调研指出了制约当地产品出口存在的原料收购、产品附加值和生产工艺的三大障碍;精心组织了数次国内外质量法规和安全风险控制培训,帮助企业完善管理体系、加强生产过程控制,提高企业质量意识,促进企业间的协作配合;积极为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牵线搭桥,研究探索星鳗鱼加工生产的先进技术,变技术把关为技术服务和方向引领,引导辖区荣信集团、美佳集团等出口水产品龙头企业走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加工路线。在日照局的帮扶下,星鳗鱼成为日照市的出口优势产品,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量的85%以上,约占日本进口市场份额的90%,取得明显经济效益。服务民生,推动“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市”创建工作。主动出击,积极争取各方重视支持出口产品质量。召开日照检验检疫工作会议,邀请市领导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主动向市政府报送工作信息,加强质量宣传,1~11月被市政府政务信息采用11篇,上报省委省政府3篇;充分利用地方人大、政协“两会”平台,通过代表提案争取地方加强检验检疫检测力量建设;全力推动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创建工作,促其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部署,联合商务、农业等多个部门形成争创合力;大力加强3·15消费者权益日、“质量月”活动宣传,努力营造质量兴市的良好氛围。典型示范,积极推动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莒县国家级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和东港区省级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典型带动作用,给予示范区内生产加工企业在分类管理、监管频率、抽样检测、技术服务、信息提供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积极协调商务、农业、工商部门推动岚山区、五莲县示范区建设,多次约谈岚山区政府、五莲县政府有关领导磋商示范区建设有关事宜,并安排专人指导有关部门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五莲县政府出资1000多万元兴建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检测中心已挂牌成立。质量安全示范区在引领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特色农业品牌培育取得显著成效,目前仅莒县绿色食品、有机和有机转换产品达到63个,涉及农产品的商标达203件,55种各类出口农产品通过有机产品认证,仅芦笋、生姜两项出口产业就有5万多户农民家庭从中受益。2011年,蔬菜等主要出口农产品实现逆市增长,有效降低了“菜贱伤农”在示范区内的影响。促进发展,努力提高服务经济发展贡献率。服务转型发展。结合地方产业调整振兴发展战略,实行“一厂一策、一品一策”,认真实施“三个一百”工程和“中小企业重点帮扶工程”,引导进出口企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增长型转变。大力支持先进制造业,对威亚发动机二期、现代派沃泰一期、森博浆纸三期、精品钢等大项目重点服务,加快汽车零部件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建设。2011年,日照市出口货值增幅达89.4%,高出全省平均64.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全市出口工业品货值首次超过农产品,日照市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成效明显。服务区域发展。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日照港口建设,积极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鲁南临港产业带和日照精品钢基地建设,制定了《日照检验检疫局“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服务“蓝、绿、黑、白、红”五色经济。服务蓝色经济方面,直接参与全市蓝色经济区建设160个项目中的8个,牵头筹建日照市钢铁及矿砂检验检测中心、石油及化工品检验检测中心、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示范中心等列入了配套建设项目;服务绿色经济方面,全力支持日照市创建“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服务黑色经济方面,将现有煤炭实验室和化矿金实验室整合规划为煤炭化矿实验室,积极争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服务白色经济方面,加快推进五莲县和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汽车零部件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建设;服务红色经济方面,推动出口贻贝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服务港口发展,积极推进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建设。立足蓝色经济区规划,以临港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作重心,按照服务“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对辖区高新企业的帮扶工作,对现代威亚汽车发动机(山东)有限公司和山东五征集团公司为主干企业的临港汽车产业实行专人管理、定点结对,加快汽车零部件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建设。对威亚发动机二期、现代派沃泰一期、森博浆纸三期、精品钢等大项目重点服务,对项目需要进口的原辅材料、仪器设备等实行“一条龙”式全过程服务。1~11月,威亚发动机共出口440483台,58749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69.68.1%、412.2%。蓝色弄潮时代已经到来,在从陆陆经济向海洋经济的转变中,日照检验检疫局凭“蓝”而立,知难奋进,必将在蓝色经济的海洋中谱写出新的篇章。话黄蓝战略2009年12月3日,黄河三角洲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此为起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隔两年,历史的钟摆刚刚走入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再次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成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濒临渤海与黄海,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连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接长三角地区,北临京津冀都市圈,是环渤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结合部、黄河流域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也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面朝蓝海绘蓝图。“到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城镇化水平达到65%左右。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万元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满怀豪情展望发展蓝图。“在新形势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维护国家战略安全;有利于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完善我国沿海整体经济布局;有利于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海洋经济国际合作水平,深化我国沿海开放战略。”山东省省长姜大明掷地有声指出战略意义。带着这样的目标和期许,山东检验检疫人精神振奋,士气高昂,努力工作,积极进取,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迈出坚实而有力的步伐,创造出许多亮点,向全国人民传播着中国质检的光辉形象,展现出国门卫士的精彩华章,与蓝色经济区一起腾飞,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一“黄”一“蓝”——如虎添翼,两翼齐飞。“黄”和“蓝”成为山东的两大特色。在“黄”与“蓝”的交融中,山东这只面向大海、振翅欲飞的“雄鹰”,一定会飞得更高更远。山东检验检疫人时刻准备着,愿做这只“雄鹰”的忠诚护航者!本版策划:本报记者 杨 博 孙 冬《中国国门时报》
本文出自快速备案,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s://kuaisubeian.cc/3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