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谢谢问主的邀请备案域名!说到元景安这个人,从他的姓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他是北魏的皇族,北魏中期以后,皇族的姓氏从拓跋氏都改成了元氏,以后这个姓氏从北朝沿用到隋唐五代,直至北宋时期,还有很多大臣是姓元的景安。景安,元景安在北齐为何能得到重用回到元景安这个人吧。他的祖先是北魏开国皇帝的爷爷、十六国中期的代王拓跋什翼犍。什翼犍有个孙子,在北魏初期被封为陈留王,元景安就是这个人的玄孙。元景安走上政坛的时候,已经到了北魏末年,农民起义频频,元氏政权已经摇摇欲坠。所以,元景安出来做官,最早投靠的是北魏末年的权臣尒朱荣。公元 530 年,北魏孝庄帝元子攸设计了一场政变,杀死了大权臣尒朱荣,尒朱荣的子侄们得到消息后,立即带着尒朱荣的妻小斩关逃出洛阳城,回到尒朱荣起家的地方秀容川(在今山西),纠集军队为尒朱荣报仇,并在攻入洛阳之前,就拥立远支皇族长广王元晔为皇帝,以表示不承认孝庄帝的皇位。这年年底,孝庄帝被尒朱氏的军队抓住,不久就在佛寺被缢死。元晔也遭廢黜,尒朱氏最后选定了魏孝文帝的一位侄子元恭作新的皇帝。元景安身为与皇帝的亲属关系比元晔还要远得多的远支皇族,又是初入政坛,在这场皇位大乱斗中基本没有持什么立场,属于打酱油的小弟弟。尒朱氏家族专横跋扈的行为,引起尒朱荣旧部高欢的不满,于是高欢在几经策划之后,于公元 531 年举兵反抗尒朱氏,也找了一个远支皇族元朗(比元景安还是近一点)来做傀儡皇帝。第二年,高欢的军队打进洛阳,又废黜了元朗,让孝文帝的一位皇孙元脩来做皇帝,就是北魏的最后一任皇帝——魏孝武帝。到公元 533 年年初,高欢全歼尒朱氏的军队,尒朱荣的子侄们多死在高欢之手。高欢就成了北魏政权的实际掌门人了。高欢掌权的时候,元景安在北魏政坛上才是初出茅庐,不过是一个参军而已。尒朱兆、高欢对中央政权的操弄,在他看来其实是无关痛痒的。到了 534 年,不甘做傀儡的魏孝武帝元脩,在做了一年多的准备以后,从都城洛阳起兵,宣布讨伐大丞相高欢。当时高欢正率军驻扎在太原,闻讯后立即从太原南下,打向洛阳。势单力薄的孝武帝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力量对抗高欢的大军,就带了一些亲信,逃离洛阳,前往关中去投奔跟高欢相对立的宇文黑獭去了。这年冬初,高欢率部开进洛阳,又拥立了一个新皇帝,然后把都城迁到邺城去了。迁都邺城以后,这个被高欢控制的政权就叫作东魏,而逃到关中的孝武帝,在宇文黑獭的支持下,就叫作西魏。北朝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元景安没有跟随孝武帝逃去长安,而是留在了洛阳,年底迁往邺城,以后一直在东魏政府中工作。换句话说,也就是在高欢的军中。十几年后,公元 547 年年初,高欢在玉壁的军中病死,长子高澄继承了大丞相的职位,继续执掌东魏政权,两年多后遇刺身亡,高欢的次子高洋逼迫东魏皇帝退位,建立了北齐王朝。这一年已是公元 550 年了。元景安在高澄、高洋的政府中,地位还不是很重要,但是经过十多年的钻营,他的地位也步步上升,到高洋称帝的时候,元景安已经做到征西将军了。作为北魏的皇室成员,面临元氏政权衰微、高氏父子崛起的政治局势,元景安全力投附高氏,也由此得到了北齐文宣帝高洋的赏识。北齐建立后,元景安继续得到提拔。篡夺了东魏皇位的高洋,对东魏的皇族元氏家族很忌惮,做皇帝的九年时间里找了很多借口迫害元氏家族成员,推行政治迫害。当时元氏族中的很多人,为了躲避政治迫害,纷纷改姓高氏,就是“改宗”,表示自己拥护高齐政权的政治决心。元景安也是其中之一,而且,他的高姓,还是在北齐建国后不久,高洋赐姓的。也许在元景安看来,这是一种很大的政治荣誉了吧。后来,元景安族中有个堂弟元景皓,坚决拒绝改姓,说:“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这句话就是元景皓说出来的。结果,元景安把他说的这句话向高洋告了密,结果元景皓一家被杀。所以,元景安在北齐前期投附高氏,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完全没有顾及自己是元魏皇室的政治身份。北齐初年修筑长城(这事高洋也干过)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元景安就是修筑工程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为巩固高氏政权,可以说是立下了大功的。所以,从高洋到他的弟弟高演、高湛做皇帝的时代,元景安都很受重用,一直被提拔,爵位最后也封到了开国伯。虽然在北齐时期,他的地位还不能同朝中显贵孙腾、杨遵彦、司马子如等人相提并论,但是也是比较受北齐高层重视的军方人物了。放到今天,之前是个军区副司令员吧。但是,元景安终其一生都在北方边防前线统率军队,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丑闻,直到公元 577 年北齐亡国,元景安又跟着军中的大部分将领一起投降了周武帝宇文邕,不久后病死在前线。《北齐书》中有《元景安传》,但是他在北齐一朝并不是最关键的政治人物,所以历来不是很受到史家的重视。问主的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水平,让我把《北齐书》又取出来读了半天,想想当年东魏、北齐交替时的这些悲喜剧,实在是好笑。谢了!
本文出自快速备案,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