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则新闻报出,江苏宿迁孩子上网课期间玩游戏,花光了爸爸的40万卖房款。这个事情的热度还没下去,无独有偶,扬州翠月南苑的小戴玩游戏也闯了祸。小戴是一名小学生。疫情宅在家,停课不停学,应学校要求上网课,难免用到手机和电脑。他的爸爸妈妈是勤劳朴实的菜农,平常早出晚归,忙碌在菜场,留小戴自己在家。放假的日子一天天地过,父母为孩子能独自在家学习,感到欣慰。然而,让爸爸没想到的是,他在无意查看手机微信余额时发现,余额只有70多块钱了。要知道这阵子因为疫情,没有去进货,平常卖菜收入都是入的微信账户,怎么可能就这么点呢?翻开明细一看,气得不行。收款方主要是7K7Kt和3499这两个小游戏网站。放假在家的孩子,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竟然花掉了两万多块,而这个钱,都是通过微信支付出去的。小戴说,花了钱之后,游戏装备更好了,打起来的感觉更好,正好他知道爸爸手机的支付密码,就点了支付。但他没有想到这一次次积累下来,会有这么多钱。两万多块,对菜农家庭来说,确实不是小数目。爸爸懊悔没有早点发现孩子的这个异常举动,没能及时止损。打电话咨询律师,虽然小戴未成年,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但因为游戏充值这个事举证比较难,比如怎么证明这个钱是小戴自己在家,在没有得到家长允许的情况下,支付出去的,这个说不清,而小戴也记不清自己是在玩哪些游戏产生的消费了。所以想要把钱追回来,是不太可能的。那么,问题来了,未成年孩子玩游戏充值上万,甚至几十万,这个责任到底在谁呢?1、未成年人的错,家长的锅。虽然犯错的是孩子,但家长难辞其咎。家长有责任和义务告之孩子,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孩子很多错误的发生,都是因为孩子的监管不到位造成的。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游戏。玩游戏是为了娱乐放松,缓解学习压力的,而不是正业,花时间花大量金钱在上面。偶尔充值,钱不多,告之家长,小玩一下,无可厚非,但不能沉迷于此。切忌上网成瘾。网课和网瘾是有本质区别的,家长要帮助孩子梳理清楚这两者之间的不同,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上网课学习,老师在课程设置上,也会控制时间,比如低年级孩子,上20分钟左右,一般都会休息一下,让眼睛放松放松,避免玩游戏上瘾,浪费时间,影响学习,也伤害身心。支付密码等与钱有关的信息不要让孩子知道。未成年孩子可以有自己的小金库,但要限额。平常需要用钱,要请示家长;合理要求,当然可以满足。但每一笔支出,要支会家长,家长帮助分析其合理性,树立正确的金钱观。2、游戏市场混乱,迷惑孩子。我平常不玩游戏,但知道游戏对孩子来说,极赋诱惑。毕竟这是一个团队根据人的心理建设,一步步完善开发出来的,其个中体验,让孩子感觉到巨大的精神满足。这一点,我无法感同身受。但就日常上网体验来看,不得不说,现在的网络游戏真的是无处不在。动不动弹框,如果拦截不及时,一不小心就点到了音乐劲爆的游戏界面上去了。孩子在家上网课时,如果跳出来,这时候,家长没在身边,谁能防住孩子那个好奇心呢?谁又能防住某些无良游戏,默认给你开通了什么免密支付,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就产生消费了呢?这是防不胜防的。只得寄希望于市场监管,规范游戏市场大有必要,因为游戏不仅消耗的是钱,更重要的是孩子成长的时间,以及对孩子心智营养的输送。学习累了,通过游戏娱乐放松一下,无可厚非,但如今各种游戏、各种版本、各种玩法真的有点多啊,你觉得呢?作者:雨燕关注@天天陪伴,每天分享家庭教育、学习成长相关内容,陪伴孩子,天天向上!
本文出自快速备案,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