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言:2020是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诞辰100周年,本周末开幕的「上海电影节」将借此在「向大师致敬」单元里展出费里尼的十部电影,片单如下:1、《放荡儿》(1953)、《骗子》(1955)2、《甜蜜的生活》(1960)、《八部半》(1963)、《朱丽叶与魔鬼》(1965)3、《小丑》(1970)、《罗马风情画》(1972)、《阿玛柯德》(1974)4、《访谈录》(1987)、《月吟》(1989)从这份片单不难看出组委会是费了心思的——十部电影刚好跨越了费里尼电影的四个时期。而在本人看来,正是费里尼这四个时期的电影在风格、内容上的跨度,导致了我们理解研究其电影的极大难度。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单是看一部费里尼的《大路》就以为知其电影了,那就大错特错了。另一方面,对于大众观影者来说,如果第一次接触费里尼就看其代表作《甜蜜的生活》、《八部半》,那势必又有产生“不适症”的风险,搞不好还会半道睡过去呢!本文试图为大家做一个费里尼电影风格上的概括介绍,并通过一些其人其事让大家对这位从不按套路出牌的导演有个预知印象,以便能够更有效更直观地选片看片,毕竟导演的个人性格以及他所处的社会背景与其电影成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为什么要看费里尼的电影呢?那理由就多啦——从电影史的角度来讲,研究“新现实主义”撇不开费里尼,研究欧式艺术电影撇不开费里尼,研究喜剧、意识流、纯电影、“欧洲颓废派”等等都离不开费里尼……而对于电影从事者以及电影爱好者来说,费里尼的电影无论从技术,从手法,从创作创新乃至其电影世界观,都足以值得我们从头学到尾的了。一、费里尼电影的三个阶段(从故事到“反故事”再到“纯电影”)我们前文提到上影节关于费里尼的排片单,按照时间线划分应是:五十年代作品(崭露头角)、六十年代作品(蜚声世界影坛)、七十年代作品(跻身大师行列)、七十年代后作品(晚年作品)。1、《放荡儿》(1953)、《骗子》(1955)2、《甜蜜的生活》(1960)、《八部半》(1963)、《朱丽叶与魔鬼》(1965)3、《小丑》(1970)、《罗马风情画》(1972)、《阿玛柯德》(1974)4、《访谈录》(1987)、《月吟》(1989)而如果从电影内容来讲,费里尼五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后作品则出现了一个明显的风格上的断层,进一步讲:你或许能从他五十年代的早期作品里看到故事以及故事主题(如《大路》、《骗子》等),而在这之后,“故事”被彻底从他电影中剔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零散的杂乱无章的事件组成的影像。用一些欧洲评论家的话说就是:“镶嵌画”式的电影(如《甜蜜的生活》)。▲《骗子》电影海报,1955如果再把他五十年代后的所有电影捋顺出一个脉络,你会发现:这种散文镶嵌画式的风格越发走向了一个极端——极端到甚至连电影的主题以及导演观点都找不到了,那些电影“事件”开始向一些主观意象过度,亦幻亦真(如《八部半》、《朱丽叶与魔鬼》)。▲《朱丽叶与魔鬼》电影海报,1965直到《罗马风情画》、《访谈录》、《月吟》……主观视角恐怕也没了(单视角变成了群戏),片中情节干脆就是半记录体半意象化杂糅并进,若不是设身处地于那个时代那个环境,看这些片子简直就是一场“噩梦”(这里的“梦”指的是真正的梦境)。因此有些评论家把他后、晚期的电影称为“纯电影”。▲《月吟》电影海报,1990自此,纵览费里尼的所有电影,我把他们归纳为:走了一个从故事(指50年代作品)到“反故事”(60年代作品)再到“纯电影”(70年代后)的历程。打算接触费里尼电影的朋友不妨带着这种宏观的认识,再去选择看片的先后顺序。毕竟,他越往前的片子越具象易懂,越往后的越艺术视觉化。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费里尼电影的这种转变呢,这跟意大利整体的电影环境不无关系。二、意大利战后社会及电影环境众所周知,意大利战后掀起了以罗西里尼、德·西卡、维斯康蒂等导演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运动(代表作有《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偷自行车的人》、《大地在波动》等等)。当时二十来岁的费里尼正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剧组里的副导演和编剧。而就在《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上映后十年左右,费里尼拍出了《放荡儿》、《骗子》、《大路》、《卡比利亚之夜》……自然,说这些电影带着显著“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子当在情理之中。▲ 新现实主义代表作《罗马不设防》,1945到了六十年代,传统“新现实主义”导演开始在历史舞台淡化,一批更具个性化、前卫化的导演登上历史舞台,这其中就包括安东尼奥尼和费里尼。可以说,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意大利艺术电影是一个丰收、井喷、蜚声国际的年代(美国自然又在这次井喷中发了笔艺术财)。这种景象当然不是偶然,那是意大利审片制度改革,电影理论评论家研讨著述,以及电影导演积极创作的共同结果。费里尼则是踏着这种氛围的阶梯一举在十年内拿下了戛纳金棕榈大奖(《甜蜜的生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八部半》)等众多国际大奖。▲《八部半》电影海报,1963好景不长,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意大利电影资本市场越发走向商业化、集中化、垄断化的境遇。加之政府内部的腐败,社会政治势力的明争暗斗以及意大利黑手党的横行泛滥,意大利电影从事者的创作与演绎越来越受限于不可抗因素。这一点我们能从导演弗朗西斯科·罗西的所有电影里得到印证(这位导演在拍摄揭露社会现实电影时甚至遭到了生命的威胁)(另外反应这一时期社会现实的电影还有那部《对一个不容怀疑的公民的调查》,1970)。▲《城市上空的手》电影海报,罗西,1963这种环境对费里尼拍电影有没有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费里尼的性格没有罗西那么硬,他表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嬉笑怒骂以及自嘲反讽,这在《罗马风情画》、《阿玛柯德》里显露无疑,其风格的转向由此可略知一二。▲《阿玛柯德》电影剧照,1973然而,看费里尼的电影却始终没有那种美式的“脏”的感觉,相反,那种讽刺总带着一些孩童的幼稚,我们且看别人对他的评价——三、帕索里尼对费里尼的评价关于费里尼中后期电影的风格总结,我认为没有谁比帕索里尼(导演兼作家)的话说的更中肯的了,以下截取其评论的一段——▌费里尼作品的思想性同天主教的思想近似。从浅层的意义上讲,唯一可辨认的或几乎可辨认的问题是:在《甜蜜的生活》中,罪恶行为和天真的表现之间没有辩证关系;我之所以说它们没有辩证关系,因为作者将这两者用美惠、谐和的魅力协调起来了。正因为费里尼身上的这种非理性的天主教思想,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几乎是天真幼稚的思想,导致其作品风格没有内部的视野,没有道德价值观念的差异。我们将费里尼的这种表现形式称之为“毫无顾忌地直接表达”的风格。因为归根结底,费里尼心中有个“顽童”——对这个“顽童”,费里尼是心甘情愿听之任之,任其表现出非凡的机灵和狡黠的劲儿——这个顽童是个单纯的人,因此他善于堆积而不善于链接,亦不善于协调,他善于将事物复杂化,是的,这点是确定无疑的。由此产生了费里尼的巴洛克风格,但这是一种简约的巴洛克风格。(- 摘自《费里尼电影语言结构中的自然主义元素》,作者:帕索里尼)带着这个对“顽童”的认识,我们再来看费里尼电影的一些具体特点。四、一本正经地拍不正经即便是专业的电影从事者,在看过费里尼的电影后,也不得不承认其电影拍摄难度是极大的,那是没点功底的团队做不到的事情——他善于将摄像机在一个狭窄的挤满人的屋子里穿行;他动辄调动起成百上千群众演员的情绪,去演一场圣母显灵或是寺庙祈福的大戏;在作曲家那华丽复杂的电影配乐下,你会发现镜头内的每一个人物乃至道具都是卡着节奏运动的,一丝不差……▲《甜蜜的生活》电影剧照,1960而所有的这些高难度大场面戏份,你知道吗,都像是小孩子在玩儿过家家,或者说像一群幼稚的大人在瞎胡闹,比如说《八部半》里开端主角飞上了天,后被人用身子像拽风筝一样拽了下来;比如《朱丽叶与魔鬼》里女主角与一群印度大师搞的荒诞可笑的神秘主义;再比如《甜蜜的生活》里那群贵族在中世纪城堡里一宿的游戏,瞎胡闹……▲《八部半》电影剧照,1963要知道这些东西在那个时代都是真人真道具拍摄,没有什么特效,难度可比现在大的多!对比那些大场面的战争戏、动乱戏、煽情戏,能像费里尼这种一本正经地拍“不正经”戏的人还真不多。那么,生活中的费里尼又是怎样呢?五、费里尼二三事1、怕老婆的费里尼众所周知,费里尼的老婆朱丽叶塔·马西纳也是个演员,她出演了费里尼中早期的很多电影(如《大路》、《骗子》、《卡比利亚之夜》等)。而到了中后期,费里尼电影里就很少出现马西纳的身影了。怎么回事呢?原来俩人闹别扭了,开始互相怀疑对方出轨了!据费里尼的一个朋友说:他在罗马背着老婆买了六、七套房子(看样没少赚钱),为的就是躲他那个唠叨不停,疑神疑鬼的老婆。▲费里尼与妻子马西纳至于俩人到底什么情况,不好说,但有一点可以证明,费里尼的确怕老婆。奇怪,这些小新闻让人感到的不是罪恶感,而是他们两口子的滑稽感。2、笃信巫婆的费里尼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步入中老年的费里尼开始笃信开了“神仙婆婆”,非但自己信,还经常拉着自己的哥们去算卦。听说他的那部《船续前行》就是反复找大仙算后才开拍的。这些事情想想可笑,可再仔细一想,对于这个连圣保罗大教堂和罗马少女泉都敢戏耍的导演(见《甜蜜的生活》),对于一个在黑暗社会现实面前只敢嬉笑怒骂的导演,对于一个顽童似的处处恶作剧的导演……去找个“巫婆”又有什么见怪的呢!▲《甜蜜的生活》电影剧照,19603、调皮的费里尼演员马尔切罗·马斯特罗亚尼曾回忆起第一次接触费里尼,与其接洽《甜蜜的生活》时的一件尴尬事:▌“‘我问,我可以看一眼剧本吗?’于是费里尼回答道:‘当然可以!’说着便对编剧埃尼奥说:‘埃尼奥,马尔切里诺想读剧本,你拿剧本给他看看。’这时弗拉亚诺站起来,把一个文件递给了我。可里面是空的。不!准确地说,那里有张费里尼画的漫画:一个男子在水里游泳,展示着他那硕大无比的生殖器,那玩意一直深入到海底。许多漂亮的海马和海星欢乐地围绕着那个大玩意跳舞,犹如《出水芙蓉》中的女教练埃斯特·威廉斯所训练的那些水中芭蕾舞的女孩子们。我的脸一下子变得又红、又白、又绿……”(引自恩佐·比亚吉《惬意的生活——马尔切洛自叙》)这便是费里尼的行为方式,当然,之后两人成了终生的好友。《甜蜜的生活》、《八部半》也让马尔切洛一跃成为世界级演员。▲费里尼与演员马尔切洛六、尾声纵观费里尼,没错,他的为人处世,他的行为方式以及他的生活环境,便是构成“费里尼电影”的一切,而费里尼的所有电影,也便是构成他本人的所有素材。他不仅能代表电影的一个时代,也足以代表了意大利的整个时代,难怪在他去世那年享受到了“国葬”待遇(这也足以证明意大利人对电影和这位导演的热爱有多深)。而作为中国观众的我们,学习电影也好,喜爱电影也罢,费里尼,那是个永远不能错过的宝藏!关注【星期五文艺】,解读经典电影
本文出自快速备案,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