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希望有个好名字,念起来朗朗上口,看上去大气磅礴,入耳后余音袅袅。每一所大学也都希望有个好名字,以便增加社会认可度,提高生源的质量。纵观全国3000多所高校,自建校以来从来没有改过名字的不多,改过名字,甚至改过多次名字的倒是占了大多数。在改过校名的院校中,有三类更名是比较成功的:地域变得更大、冷门改成热门、民办也叫大学;有两类更名是比较失败的:改名不够清晰、热门改成冷门;还有一类特别容易被人误会的更名:大学改叫学院。今天缪老师就陪你聊聊这三种更名,最后再附送一项“中英文不符”。一、改名很成功第一种成功改名叫做“地域变得更大”,简单说就是学校校名中代表地域的词,从市变成省,从省变成大区,甚至变成“国字头”。更名为“国字头”的代表有中国海洋大学(2002年从青岛海洋大学变更为现用名)、中国传媒大学(2004年从北京广播学院变更为现用名)、中国美术学院(1993年从浙江美术学院变更为现用名)。西南医科大学在改名方面,可以说是集“由市到省”和“由省到大区”于一身,位于泸州市的这所大学,1978年从泸州医学专科学校更名为泸州医学院,又在2015年4月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同年12月再次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近些年比较知名的成功更名案例,应该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这所大学是2018年以泰山医学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为主体合并更名而来的,泰山医学院最早的校名是山东医学院楼德分院。这种以大学和科研院所合并更名大学的样本,成了这个“限制学院更名大学”的时代,最容易“弯道超车”的更名方式。第二种成功改名叫做“冷门改成热门”,简单说就是学校校名中代表专业方向的词,从冷门学科变更为热门学科。这一类院校中,比较典型的是南京财经大学,这所学校在1981年从南京粮食学校更名为南京粮食经济学院,校名增加了“经济”二字,“学校”更名为“学院”,这一次更名似乎是给此后的更名“打了个前站”。1993年,这所学校干脆把“粮食”两个字去掉,成为了南京经济学院;2003年成功升格为南京财经大学。“粮食”比较热门还是“经济”比较热门呢?你我心里都有答案。第三种成功改名叫做“民办也叫大学”,简单说就是民办高校校名的后缀是“大学”,而不是“学院”。全国有五类民办院校的校名中带有“大学”二字,第一类是西湖大学,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第二类是吉林外国语大学和仰恩大学,以本科生教育为主;第三类是东南大学滨海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这一类的独立学院;第四类是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南昌职业大学这一类的职业技术大学;第五类是香港树仁大学、香港恒生大学这类香港的大学。还有一类特殊的院校,同时符合“地域变得更大”和“冷门改成热门”两个条件,比如华北理工大学。这所大学是由河北理工大学和华北煤炭医学院合并成河北联合大学,又在2015年更为现用名。“河北”和“华北”两个词,用了更大的“华北”,“理工”和“煤炭”两个词,用了更热门的“理工”。在此之外,有很多高校的校名从“学院”升格为“大学”(如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或者多所“学院”合并成为“大学”(如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类似的情况我就不多赘述了。二、改名挺失败第一种改名失败叫做“改名不够清晰”,简单说就是改名之前,一看校名就知道这所院校所在的地域和特色,改名之后会让人“看不懂”,比如1991年从中国纺织大学更名而来的东华大学;1985年从华东水力学院更名而来的河海大学;2000年由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成立的长安大学;2001年由无锡轻工学院、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成立的江南大学。这四所大学被坊间称为“四大民办211”。原因是它们本是公办211工程大学,但由于校名中既没有地域特色,也没有专业方向,容易被人误解是民办院校。四所院校中,河海大学的校名,多少还是跟“水利第一校”的身份匹配的。与这四所院校性质相仿的,还有1997年由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更名而来的燕山大学;1999年由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的北华大学;2000年由中南工学院与衡阳医学院合并成立的南华大学;2003年由四川工业学院与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的西华大学;2004年从华北工学院更名而来的中北大学。甚至连双一流、985工程大学东南大学,有时候还会被人拿来跟福建省的“东南卫视”和“东南汽车”联系在一起,误以为这是一所位于福建省的双非院校。第二种改名失败叫做“热门改成冷门”,简单说就是改名之前校名中的热门专业方向,改名之后变成了冷门,代表者是四川轻化工大学(2018年从四川理工学院更名而来)。三、改名有误会容易被人误解的改名,是“大学改叫学院”。很多人觉得从“大学”改名叫“学院”,代表着学校实力退步,其实还真不是这么回事。比如说现在的长沙学院,门口就立着“长沙大学”的校名石,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它现在在教育部的招生目录中没资格叫“大学”。1983年,“长沙大学”这个校名诞生了。2004年,经过几次合并办学的长沙大学,更名为长沙学院。之所以“大学”变“学院”,是因为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当时我们对非本科院校的命名抓得比较松,但对于本科院校命名为“大学”有明确的软硬件要求。这所学校卡不上标准,所以只能更名为“学院”。2003年成都大学更名为成都学院(2018年达到升格大学的标准,于是重新启用了成都大学的校名)和2006年琼州大学更名为琼州学院(2015年更名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也是同样的原因。四、中英文不符我国对高等院校的中文名管理较为规范,但是对英文名就没有那么多的限制条件。于是造成了某些院校“中文名很相似,英文名差很远”的状况。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和上海外国语大学(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校名中的“外国语”就不是一个译法。同样叫理工的大学,北京理工大学(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大连理工大学(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华东理工大学(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三所大学对“理工”和“大学”的译法不同。还有一些学校,中文名不是“大学”,英文名却使用了“University”,比如河北外国语学院(Hebe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西安文理学院(Xi’an University)。以上四类大学,三类成功改名(地域变得更大、冷门改成热门、民办也叫大学);两类有点失败(改名不够清晰、热门改成冷门);还有一类容易被误会(大学改叫学院),以及最后附送的“中英文不符”中,你对哪一所大学的命名印象最深?你认为最奇妙的大学校名是哪个?来评论区聊聊吧。历尽十年考察千所大学,我是“大学活地图”缪登峰。原创不易,期待你的点赞和转发~
本文出自快速备案,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