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业者来说 哪些投资千万不能要?

当前很多创业者以获得大额的投资为荣,但其实一些投资千万不能要。创业者作为企业的掌舵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判断,对不靠谱的资本勇敢说“不”。
  投资人存在的“坑”
  投资方为什么可能会“坑”创业者?立场不同,利益最大化。
  投资人明明看好你的企业,但他可能会压价,会分期,会配债,会对赌,迫使创业者接受苛刻的条件,这无关对错。
  对创业者来说,一定要保持冷静,要相信如果真的是一个好项目,投资人绝对不会因为创业者拒绝某些他提出的苛刻条件就愤而放弃项目的。
  如果创业者因为信心不足,全盘答应投资人的要求导致损失惨重,然后埋怨投资人,其实很幼稚。
  对创业者来说,要小心 4 类投资方:
  1、部分产业基金
  收购同行,因为不是拿去上市,无法享受资本溢价,所以产业基金给出的价码往往较低。
  2、层级过分森严的大型基金
  很多年轻的创业者认为,投资人越大越靠谱,看到那些之前投资过上市公司的的大机构,就心生仰慕。
  但其实有不少大型投资机构,是博概率的模式,重投前轻投后。看项目的时候眼光苛刻,一旦决定投资,撒手不再管——也管不过来。对此创业者一定要多加识别。
  3、不懂行的财主
  此类投资人,拿钱的时候最爽快,谈得投机,直接打钱,什么协议什么对赌什么业绩,统统不要,好不舒畅!不过不懂就代表没规矩,乱期望。给钱容易,达不到他心中“合理”的局面,麻烦就大了。更别说给创业者提供匹配的资源了。
  4、有潜在冲突的投资方
  创业者的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自己的商业秘密的,如果说有些投资机构已经投过你的竞争对手了,你在交流的时候就需要格外谨慎。
  为何要看投资人类型?
  不同的阶段,需要寻找不同的投资人,获得不同的帮助,钱绝对不能是唯一目标。这个时候,投资选择取决于创业者对自己的项目、商业逻辑、长处短处是否有足够清晰的判断。
  当前投资人主要有三大类型:
  1、长期陪伴型
  风格:从天使投资跟随项目直至C轮。
  大部分的天使投资人,或者是早期投资,可能主要在领导力方面很有经验,比如如何去结合一个合伙的团队,包括对于产品的一些打磨,战略方向的把握等,能较好缩短创业者摸索的时间。
  2、全力整合型
  风格:供给行业内优秀企业足够资金做产业链整合。比较适合已经走出一定商业模式的企业。
  企业高速发展期,考验的是发展节奏和策略的把握。这个时候就需要匹配资源的整合与充足的资本支持。
  3、经验导师型
  风格:完整运作体系指导。特别是上市阶段。
  股权架构、税务安排、关联交易、股东身份、二轮融资可行性、企业管控、法律瑕疵、或有事项……这些上市时会被刨根问底的问题,在初期解决代价很小,但到后期却可能无法解决。创业者在这方面存在较大的短板,有靠谱的投资人非常重要。
  筛选这类投资人,要看其是否有成功上市经验,光做过不行,还得看这投资人上市的项目,是主投还是跟投,判断其有没有能力帮助创业者整理股权、内控、财务等问题达到上市条件。
  同时,对于选择人民币基金还是美元基金的问题,需要创业者在创业初期考虑自己的发展模式,来找寻匹配的基金。不同基金在回报率的要求上,以及容忍期都不同。
  另外,由于国内外公司上市的标准不同,高科技公司可能更适合美元基金,而盈利较好的餐饮公司则更适合人民币基金。
  筛选投资“四大问”专业声誉如何?
  除了查看投资方资质,还要注意对其影响力做调查研究,这个投资机构对下一步的募资会不会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例如国内一支基金,它非常善于投资消费类企业,在行业内声誉也非常好,那么它投出来的项目很多基金愿意接第二轮、第三轮。
  如果有这一种基金选择了创业者的项目,相当于给企业带来了一个很好的背书。
  能否与企业共成长?
  创业者在选择投资的时候,也应注意考核投资方是否能够带来附加价值,有可能是能力上的价值,也有可能是资源匹配上的价值。
  要特别小心那种许诺你各种资源的投资人,谈愿景、画大饼。创业者需要多加确认,这些资源是否真能落到实处。另外,真正好的投资人,会直接力所能及地帮助创业者,而不会等到创业者接受投资才有所行动。
  找到专业的、能与企业共成长的投资方,能给创业者带来怎样的好处呢?之前某个做线下水果供应链的企业,前期发展的很困难,一家店、十家店的管理系统完全不同,财务体系也非常模糊混乱。这时一个投资方进入,此投资方在线下连锁供应链领域非常有资历。他们为水果供应链企业介绍了某知名线下连锁企业,此企业从人员管理、财务管理、加盟方式等方面提供了大量帮扶,仅两年时间,线下水果供应链企业在南方市场已经做到了近二百家线下店的规模。实实在在的例子。
  决策机制是否灵活?
  结构精简的小型投资方,好处是决策迅速。最好是看项目的人能直接对GP(合伙人)或者IC(投委会)汇报。有什么问题,当面讲清楚。
  如果创业者选择的是大型投资机构,决策层与操作层离得过远,可能决策流程相对漫长。创业者除了不应把鸡(ming)蛋(yun)放到一个篮子外,“选人”则更加重要。
  如果是不靠谱或者学徒级的投资人与创业者交流,除了增加决策的层级和时间外,往往有以下缺陷:经验不够,看不懂价值,传达不到位,使得创业者的项目不被投资方决策层看好;胆子小,怕承担责任,就容易想尽办法给创业者设置严苛条件;说话不算,却很爱说话。有不少创业者都踩过这样的“坑”,本来以为相谈甚好、相见恨晚、铁板钉钉,到最后一句“不投”让创业者陷入绝望;喜欢不懂装懂,耽误创业者寻找投资的最佳时间。
  是否能够流畅沟通?
  1)是否真正懂得创业者
  投资方懂得创业者表现在了解创业者项目所在的行业、明白项目所处的阶段,双方沟通顺畅,不会因为某些专业问题产生交流障碍。
  创业者可以反问一些问题,比如说对旅游,如果我是做一个旅游的一个创业者,我就去问这个投资人,你对一些旅游的看法,你对行业格局的一些看法,你对于商业模式的一些理解,这些问题你当中都有一些感受,他对你认不认可,或者你对他认不认可,能有一个判断。
  2)能否足够信任创业者
  投资机构由于会投各种各样的项目,对每个项目分摊的精力有限。只有建立于信任的基础上,才会有流畅的沟通和对于决策观点的支持,也避免投资人进入董事会后,对公司的运营和决策过多地干预与控制。
  有些企业在融资后做了一些变动,当你问原因时,回答竟然是“投资人让我这么做,不是我要这么做”。这样的企业大概真的离被卖掉不远了。
  信任的建立,除了需要创业者和投资人在今后的合作中磨合外,在筛选投资的时候,其实也能做大致的判断。
  比如可以与投资人所投资企业的CEO们交流,或者多制造机会与投资人讨论,甚至共同行事。
  3)气场是否对路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点可笑,但其实是很重要的。投资人与创业者,要彼此欣赏,才能彼此信任。彼此信任了,才能共图大事。气场相投,容易彼此欣赏。如果气场不合,容易猜忌,一旦猜忌,内耗就多了。
  投资者和创业者的关系,有如一场婚姻,如果合适,能够风雨同舟;如果不合适,可能引狼入室,后果不堪设想。在面对资金的时候,创业者应该清醒判断,不要为了眼前的“小利”或为解燃眉之急,来者不拒,让公司陷入潜在的危机。

本文出自快速备案,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s://kuaisubeian.cc/11099.html

kuaisube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