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

    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时指出:“我国有7亿网民,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    日前,在互联网上突然爆红的Papi酱系列视频,因主持人时常爆粗口而被勒令整改。广电总局要求其去除粗口低俗内容,符合网络视听行业的节目审核通则要求后,才能重新上线。这一事件也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认为这是网络文化的特色,不应过多干涉;有人认为这次监管是一次良性的互动,或可带来整治网络语言的良机。    “有7亿网民”在网上,说明网络是一个公共场所,是一个网民共同拥有的交流平台。因此,网络语言,绝不仅仅是“玩玩”而已,也不仅仅是自己的“后花园”;应“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应本着遵守社会公德、尊重审美要求的态度,应本着约定俗成、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讲文明、讲礼貌、讲规范。不能让“网络语言的任性”,弄脏网络空间;不能让“网络语言的低俗”,障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能让“网络语言的随意”,让文字失去美感、使文字失去规范。“网络语言的任性”,会让“初级网民”不知所云。    不得不承认,网络发展至今,网络语言使用的规范问题与监管问题,确实是一个“真空地带”。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与监管网络语言的使用;尽管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年年发布报告,指出网络低俗语言的危害,却无法根治“网络语言的任性。”从语言一词的定义上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表达方式。语言也承载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成果的任务。语言具有民族特征,是符号系统,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听得懂的语言,才叫大众化;规范,使语言具有文明和美感。    规范网络语言,甚至成为保存、捍卫和传递人类文明行动;这是为了保证网民之间的正常交流,这是为了保证网民和非网民之间交流不出现“中梗阻”,这是为了不使网络语言弄脏了中华语言、中华文化。这就需要向碎片化书写、病毒式传播的“网络流行语”,展开全面围剿。使媚俗表达无人理睬,使庸俗粗鄙没有市场,使低俗恶语人人株之;净化网络空间,捍卫中华语言,人人有责。网络是大众交流的平台,是公共场所,不是庸俗粗鄙的“自留地”。    既然网络是公共场所、大众交流平台,就应使用大众语言,就应符合大众审美观,就应继承和传播中华文化;这是对前人尊敬,这是对文字敬畏,也是一种礼貌。“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将成为今后一项重要任务。    放任网络低俗语言滋生,不仅影响正常交流,也将影响青少年价值取向。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副司长彭兴颀表示:“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应把学校教育作为加强青少年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主阵地,从教材、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考试标准等方面正本清源,提高青少年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开展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网络语言传播快、消亡快、生命周期短,就因为有大量低俗语,不符合传统文化特征,不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网络语言作为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脱离现实而存在的”。规范网络用语,使其不再“任性”,也应是当务之急。

本文出自快速备案,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s://kuaisubeian.cc/10737.html

kuaisube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