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行业内因为百度收购 91 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豌豆荚本来与这件事情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我和公司的确也接到了十几家媒体的采访要求,有些问题就在这里一并作答了吧。 首先要恭喜网龙和 91 做了一笔很好的生意,19 亿美元是一个很提神的价格。 但有趣的一点是:豌豆荚从来不把自己定义成应用商店。整个豌豆荚,在应用分发上的研发队伍仅占 15% 左右。今天的应用商店形态只是一个非常早期的模式,甚至互联网上早期的导航站在用户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还要弱一点——毕竟,当用户安装了一个应用后,再次打开同一个应用时只需要在桌面上进行,而不需要反复通过应用商店查找,这点和导航站的使用方法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今天,我们希望用户通过豌豆荚来发现内容,把手机的使用体验变得简单有爱。我们的团队擅长于创造出简单好用的产品。一个事实是,自从豌豆荚推出以来,不管是在手机助手领域,还是在应用商店领域,几乎所有的产品设计都是以豌豆荚为标杆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选择权增加,卸载应用变得容易,也没有那么多歪门邪道的推广方式。好产品更容易发光,更容易在用户的手机上留下,也是商业竞争的最关键因素。 在豌豆荚最大的那间会议室里,曾有过许多投资人——包括大公司的投资部门——想听我们讲述「豌豆荚作为一个应用商店的前途」这样的故事。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都很痛苦,因为我们不想让豌豆荚仅仅成为一个简单的流量入口。我们不想只成为一个 hao123,我们更希望 10 年、20 年过去,我们在整个市场站稳脚跟,我们的父母、孩子,当他们想玩点什么、看点什么、听点什么的时候,他们知道,只要拿起手机、平板或者电视,豌豆荚就会在那儿等你。在豌豆荚的世界中,没有复杂的操作,没有让人胆颤的恐吓,只有简单有爱的体验。 但即使我们现在还处于第一个阶段——应用分发,豌豆荚也已经做得非常好了。目前,从豌豆荚自己的统计来看,每日分发应用超过 3000 万次,目前也已经积累了 2 亿用户。 除了主流应用,豌豆荚对优质新应用的分发也非常有力。以最近发布的「疯狂猜歌」为例,「疯狂猜歌」在豌豆荚的首日下载量超过 16 万,占到其当日全渠道总下载量的一半以上。而在 2012 年 11 月 28 日,豌豆荚独家发布由韩寒出品的「一个」Android 版,首日下载量达到了 38 万。截止 2013 年 1 月,「一个」Android 版的下载量已经超过 iOS 版的两倍,其中通过豌豆荚的下载量占其 Android 全渠道的 80%。 豌豆荚创立之初,正好赶上 Android 手机在中国方兴未艾,在 Android 用户数迅速从百万级开始膨胀到亿级的过程中做出了好产品,创造了好口碑和好品牌。2010 年,我们选择以「手机助手」为起点;2011 年,我们通过「应用搜索」,进入应用分发领域;2012 年,我们将大部分业务转移到了手机客户端上。这几次重要的战略步骤,一环扣一环。即使从 2012 年起市场竞争加剧,手机助手和应用商店几乎成为各互联网公司的标配,我们仍然在激烈竞争中画出漂亮的增长曲线,这点也让我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了信心。 今天,我们每天仅在 Android 客户端上,即获得超过半百万的新用户;不夸张地说,每天新接触豌豆荚的用户数接近中国新售出手机的一半。而从创办至今,豌豆荚绝大多数的用户来自于用户自主选择的「自然流量」;我们官方网站的「SEO」,大部分关键词都是「豌豆荚」的各种写法,都是听说了豌豆荚后再来寻找我们。这说明了豌豆荚「简单有爱」的文化和价值观,已经深深印在了我们的品牌中,并被大众所认可。 坦白说,一个和我们今天的主要业务近似的公司被 19 亿卖掉,是一件让我们兴奋的事情——尽管理性地讲,这个估值是不可持续的。我们三个创始人也都是第一次创业,也都还没有买房子,没有好车子,拿一大笔钱回家养老,不是一个很开心的事情吗?但我们除了抱抱猫以外也还真的没有什么别的爱好,退休也不知道该做什么。除此之外,我们也希望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室,能养几只萌猫,想花 40 万装空气净化器的时候,不用被人批准。这是创业的乐趣,及其中非理性的一面。 但其实除了这些感性的原因以外,我们一直希望坚持独立发展的道路,也有上述非常理性的理由。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几乎所有能举得上名字的、比我们大的互联网公司都曾经接触过我们,询问是否愿意接受被收购或战略投资,但我们一直回绝。 所以也请合作伙伴们放心,豌豆荚会长期保持独立。百度加入后即将变得更加激烈的行业竞争,也让我们更加兴奋——除了专注于创造简单有爱的产品外,在竞争对手四面开战之时,我们也希望和市场上和我们一样全心全意想做好产品、为用户提供上佳体验的团队有更紧密的合作,让好的产品能成长,而不是目送移动互联网走入又一个拼爹的时代。
本文出自快速备案,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s://kuaisubeian.cc/1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