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公司升级战略的硬与软,更加加固联想的地位?

         联想这个公司也可以说是中国IT行业的常青树了,自1984年成立以来,历经DOS、WINDOWS、互联网直至移动互联网四个阶段,虽饱经风霜,但屹立不倒。即使在戴尔、惠普等众多同行越来越吃力的时候,依然赶上了移动互联的浪潮,在2013年达到了手机5000万、平板1000万部的销售业绩,并以乐商店、乐安全等应用围出了自己的生态雏型。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手机销量和移动互联网卡位不是一回事——像小米这样把硬件做成入口的,毕竟还是特例,更多的还是像HTC和一堆手机公司做的那样,赚的就是个硬件钱,吃的就是一碗生产饭。但在联想这边,销售更多的手机和占领更大的移动互联网份额,应该是可以等同一体的,因为其“PC+”战略,本身就包含了基于硬件但超越硬件、营造从硬到软生态系统的野心。         例如,联想前不久在武汉新开了一个移动互联生产基地,设计产能一亿部,首年要达到3000万部的产能。但在这个发布会上,联想移动的负责人刘军着重强调了他们在软件上的投入与成就。以他特意提出的茄子快传为例,这个应用可以无需WIFI,在几台移动设备之间快速传输各种文件,这是现在社交场合一个非常常见的需求。这样一个工具型的产品被联想提到这么高的地位,表明他们作为一个硬件生产厂商,已经更多地从“应用场景”这个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单单是上游买来了多少CPU、多少显示屏,依据手里的料去生硬地设计产品,然后推销给用户。         移动时代与PC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大不同,就是竞争在软硬领域同时产开。PC互联网时代,PC作为一个统一的载体,实际上是在竞争主战场的边缘,因为它高度标准化,已经成为水和空气一样不可或缺、但也不会产生什么亮点的基础设施。但在移动互联时代,由苹果主导的手机战争从一开始就强调了硬件的差异化,以及硬件搭载软件、共同构筑平台的战术。小米在安卓领域正在复制这种战术,联想亦然。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一开始就说,联想基本上赶上了这一波移动互联的浪潮;从杨元庆对武汉厂的表态来看,他从来就没有把这里当作单纯的硬件生产基地。“创新和效率都很重要。 武汉产业基地集生产、研发和销售运营于一体,能够帮助我们更快地响应市场趋势,不断推出创新产品满足全球用户的需求,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领域实现更好的增长。”         毕竟,“苹果模式”的重要一环,是足够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和硬件供应能力,这是在高速换代的手机市场中,保持基本盘并不断扩大领地的基础能力——iPhone曾经因为长期断货,被等得不耐烦的美国人拿三星取而代之,导致那段时间安卓占有率的奇特上升;而在每次苹果新品推出时,iOS的市占率都有一个明显的反转,这是生产能力保证占有率的最直观体现。而从制造加工业起家的联想,选择自主建厂而非全盘外包,也符合自己一贯的资源禀赋优势。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重金投入在生产线上,在硬件市场高速增长的时代,是一个夯实基础、增强内功的做法,就像亚马逊疯狂投资机房与物流一样,最后在意见基础设施上超越诸多软件领域的对手;但一旦市场增速放缓,这些生产设施的“弹性化”也同样重要,否则,硬件基础就会成为硬件拖累。         IT产业的工业史上,曾经有两次“领导意志”对硬件生产的“蛮横干预”,催生了两款伟大的产品。第一次,是索尼的盛田昭夫,他在1979年初发现不少人有拿着笨重的手提录音机边走边听音乐的习惯,于是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做出便于携带、耳机轻便的音乐播放设备,并且要在四个月内研发成功,以赶上学生暑期的销售高峰。技术人员觉得几乎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但在日本特色的企业文化下,最后他们居然真的完成了,这就是改变了世界的娱乐工具Walkman;另一次就是为人所熟知的乔布斯,他蛮横干预工程部门也不是一回两回了,最早也最成功的一次则是iPod的诞生,他要求这个设备仅仅只用一个键就能完成所有操作,被虐得死去活来的工程人员最后居然做出来了,结果不用多说。         我们要注意到,这两次改变,都不是由当时市场上的统治型企业发动:随身听并没有由音响方面更有实力的先锋、松下、JVC发明,iPod也没有由移动音乐先驱索尼发明。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统治型企业在硬件生产方面拥有优势,一旦需要颠覆自己的优势产品、生产更轻便、更具革命性的产品时,首当其冲的就是硬件投资上的折损。摩托罗拉在2G时代丧失“大哥大”的统治性优势,诺基亚在3G时代败给苹果,都是因为他们在上一代的产品硬件生产上投入极大,按照公司基因理论,这反过来会导致制造部门在公司内获得话语权强势,从而阻碍革命性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因为这类产品往往首先革了制造部门现有优势的命)。         所以,这也是联想在武汉重金设厂之后所要规避的问题:在制造能力上获得的优势是现实优势,但未必是长远优势,更未必是“发展红利”。在保证中短期这几年的生产能力优势的同时,如何不让这种优势成为阻碍自己革新的既得利益层,如何在获得大规模生产能力后,还能进化出“灵巧生产”的能力,将是联想在“PC+”升级之路上的新考验。 

本文出自快速备案,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s://kuaisubeian.cc/855.html

kuaisube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