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打悲情牌,事态将说明越严重

         这几天,因为遭遇监管的风声,马云显得很悲情。            他先是说,打败支付宝的不是技术,可能只是一份文件;又说,四大银行封杀,支付宝虽败犹荣,虽死犹生。            这两句话,一句在“痛斥权力”对市场的干涉,一句描绘了“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这两句话,让马云在此次风波中,占据了道德优势。         一般而言,改革者和革命者,容易获得民间支持,并由此获得道德优势。对于对决的双方,人们更愿意相信弱势的一方是受害者,因为给予同情。马云已经成功收获了更多同情。            而被革命者、被挑战者,天然地处在“既得利益者”的地位,容易在道德评判中处于劣势。——既获利,又获道德赞誉,哪有这么好的事儿啊。所以,银行系统及央行此次在舆论上很被动,也是必然。            这些天,央行确实在舆论中处于不利位置。         总理说,对于市场,法无禁止即可为,对于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         这话属于常识。但我们很快发现,这常识不具“实操性”。         总理话音刚落,央行下手了。套用总理说的常识,该如何评价央行的行动呢?         事实是,到现在处在“辩不清”的状态。辩不清,不仅有这事儿“太专业”的原因,恐怕也有这样一个普遍性原因:对立的双方,处于强势的一方不屑于向另一方解释,我不需要征求你的同意,也能做,为什么要向你解释?所以,两个群体处于决裂之中。两个群体,对于一些关键的问题,各自理解,各自表达。            对于什么是市场,什么是安全,什么是金融创新,马云的理解和央行的理解,一定相差十万八千里。            在央行看来,顾客到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就得有一个5万元的“起步价”,但在马云那里,零钱就能放进余额宝。你若问,央行为何设置一个5万元的门槛,央行当然可以解释出很多。            类似这样的规定,是对是错不重要——很多事情,本来就是难以用对错衡量的——重要的是,任何一个规定,都可以给出100条“合理解释”。            对于这么“专业”的事情,如果不设置一些门槛,那还叫“行业”吗?就像画家肯定认为作家画不好画,央行当然认为互联网公司难以管理金融风险。你需要理由吗?可以给你100个理由,但更多的时候,1个理由不给你,你又如何?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马云应该不是碰到了很多央行给出了很多“你不能这么做”的理由,而是很有可能根本就没有“对话”的机会。我是管理金融的,你是搞互联网的,干嘛要跟你对话,干嘛要向你解释?你以前也没有向我汇报过工作啊?         当此之际,马云的“悲情表态”是在宣告,“如果我失败了,那是因为我触动了别人的利益”,这是将自己“放到尘埃里”的低姿态,并以此将对方置于“强大、野蛮”的地位,从而收获更多的同情和道德支持——赢得更多舆论支持。这样的悲情牌,或许可以让马云赢得舆论。但也同时说明,矛盾已经难以调和——或许根本就没有资格参与“调和”吧。         既然你不跟我谈,我也跟你彻底决裂,既然有可能死,那我也要成为一个为了理想而死的烈士——这是马云的悲情宣言的潜台词。

本文出自快速备案,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s://kuaisubeian.cc/802.html

kuaisube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