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股权:中国互联网产业之痛

细数中国互联网产业中的著名公司,会发现控股权外流的问题触目惊心: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管理层持股持股比例为7.14%,仅列第四;中国第一大客户端拥有者腾讯,马化腾的持股比例仅为10.83%;虽然通过设置分类投票权的方式李彦宏拥有了百度40%以上的投票权,但实际上仍只持有16%左右的百度股权;而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阿里巴巴集团,还未上市管理层就仅仅剩下31.7%的股份…..除了阿里巴巴集团的主要业务没有全部上市外,其它中国互联网的龙头企业无一例外的都选择了境外上市这条路,从眼下的情况看,只要政策允许,可以说,外资随时可以踢走现在的管理层而取而代之,掌控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核心业务。因此,可以说,眼下貌似安全的背后实质上暗流涌动,目前中国人还能从经营层面上实际控制着这些互联网公司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对ICP牌照的控制以及中国人对政府监管尺度的更深层的理解和适应,外资股东乐享其成。但是,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仅仅通过政策壁垒而保有的控制权显然并不稳固,随时面临实际控制权转移的风险,更何况还存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产业所带来的经营性收益国人却无缘分享的问题。中国政府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个潜在的产业风险,近年也采取了或计划采取一些方案来降低这种风险,比如中国各地政府网络如新华网、人民网、东方网、大众网等等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造,进行市场化经营,并鼓励发展人民搜索、盘古搜索等产品,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让其在国内上市。这些动作或许可以缓解“话语权”旁落的风险,但是对整个互联网产业的资本结构还是难以产生本质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这些公司都是从臃肿的国有宣传机构上剥离出来的,运营效率无法同现有的门户网络相提并论;二、作为市场后来者却缺乏创新精神,并缺乏良好的用户基础,WEB2.0时代还停留在1.0的水平上,从产业上看,仅仅是个追随者,如无限制性政策出台,难以看到其有超越的潜力;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设立这些公司的出发点仅仅是从新闻控制角度出发,无法影响到整个产业链,对于“雅巴”之类的困局,还是无解。中国要扭转互联网乃至更多新兴产业上控制权外流的局面,还是要从资本等层面上进行反思和改革。回顾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历史,风险投资的引入和退出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而这两点,近年来虽然稍有改善,但仍无法与国际市场媲美。首先看看风险资本的引入问题。互联网产业伊始,中国根本就没有VC概念,国内金融资本不被允许进行此类高风险投资,境外资本趁虚而入,抢占了中国第一、第二代互联网公司的控股权;近年来,这种状况开始有所改善,但是境内的VC还是很少投资与初创企业,更多的是进行Pre-IPO的投资,而且很多风投背后还是闪烁着海外资金的身影,中国的大型金融机构仍然不能或者说不愿意提供创业的风险投资,近期上市的人人、360、优酷网等今年发展起来的公司,背后现有真正的国内资本介入,互联网产业控股权继续旁落也就不足为奇了。其次,需要分析一下风险投资的退出问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资本本身是逐利的,就需要有个获利了结的途径,股市就成为退出的首选,因此,一个市场的包容性、成熟性等就变得至关重要了。但是,中国证监会控制下的中国股市,以风险控制之名,从来没有给那些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处在高增长但仍亏损时期的创业公司以融资机会,因此为了生存也不得不在境外上市融资。连锁反应就是:一、国内风投行业的发展也受到了抑制;二、证券市场充斥这大量缺乏亮点的平庸公司;三、创业板变成了小小板。即使这样,上市公司造假仍层出不穷、屡屡爆出。从这个角度上讲,说中国证监会耽误了中国至少一代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不为过。现在,WEB2.0以及云计算的发展风起云涌,是中国资本能否抓住这个机会扭转整个产业的困境再一次机会:改变创业板的监管模式?让境外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在国内国际板挂盘?还是扩大国内金融机构的风投范围?或许都有必要,都需要政府以高超的智慧来解决,让“痛”不再持续。或许,有时候,需要的仅仅是一个转变和一份担待!

本文出自快速备案,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s://kuaisubeian.cc/4123.html

kuaisube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