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蚂蚁也能掀翻大象

如今,貌似“互联网+”什么行业,什么行业就处在“风口”。互联网金融无疑是当下“风口”中最大的那个。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多次提及互联网金融一词。1月初,全国首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开业,李克强敲下了回车键,发放了首笔互联网银行贷款。    几年前,马云就曾喊出“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的口号,算是吹响了互联网进军金融行业的号角。国外比特币横空出世也曾在国内风靡一时;然后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各类“宝宝”掀起“抢储大战”;再到,春节红包满天飞,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之间疯狂开始“圈地运动”。    最近,中国工商银行这头“大象”也转身玩起了互联网金融,发布了“e-ICBC”品牌。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中国金融P2P(个人对个人)的总成交额已经超过2500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40%。    业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理解不尽相同。一些传统的金融机构至今仍将互联网金融理解为,在网上卖卖基金或理财,抑或简单地将资金从线下引到线上。事实上,整个金融行业原有的运作方式,将遭到互联网的根本性颠覆。互联网社会强调的是人人平等和去中心化。传统金融行业更多依赖于垄断和资金的聚集效应。    简而言之,银行之前往往赚的是“信息不对称”的钱,以较低的利率吸收存款,以较高的利率放贷,利差就成了银行的利润。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很难再维系下去。以P2P金融为例,贷款人和借款人,能够自身完成对接,银行的“利差保护”优势不再,甚至银行这个角色都可以不必存在。    此外,互联网让金融变得不再高不可攀。很多“一元起投”的产品,将分散的中小投资者聚集起来,去市场上搏得更大的收益。“蚂蚁金服”旗下的余额宝就动摇了银行根基——对存款的基本商业模式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再加之,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公司通过分析用户的购买行为,能建立起一整套个人征信模型。阿里巴巴的“芝麻信用”和“京东白条”就是这类产品。    当然,一款优秀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还须具备互联网思维。以某互联网保险公司推出的一款保险为例。乘客只要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花费二十几元就可以买到一份航空延误险。如果飞机到达时间延误两小时以上,当乘客走下飞机的那一刻,航空延误的赔付便会自动打入微信钱包中。而以往保险公司赔付通常需要乘客从机场打印延误证明,然后寄送材料,因此这一险种甚少有人问津。互联网保险公司的优势还在于,不需要花费重金培养一支线下团队。    国家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在不断警示风险。互联网金融行业乱象丛生,特别是P2P平台存在较高的违约风险。有媒体报道,一些小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借用P2P的名义,实则是非法集资和诈骗,最后老板圈钱跑路令投资者受损。近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家正在起草互联网金融新规,来规范这个行业。    未来,互联网金融产品除了寻找更细分的领域外,另一个方向就是“互联网+金融+社交”。换句话说,就是要赋予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社交属性。其实,社交金融一直就有巨大的市场。从PC时代的炒股论坛,到后来的雪球APP,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前不久,支付宝钱包做了一个小改动,以往在朋友间转账的场景下时才能“捎句话”,现在不需要转账也可以对话了。工商银行和平安产品的APP中也添加了类似的社交功能。这种做法易于理解。一般来说,客户不愿意在自己的熟人社交网络里加一个客户经理,而互联网金融的使用者,并不会拒绝与客户经理一对一交流,也更愿意讨论和分享投资经验。(杨程)

本文出自快速备案,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s://kuaisubeian.cc/10937.html

kuaisubeian